爐火映初心 匠心鑄卓越

——記西昌鋼釩煉鐵廠“卓越之星”、共產黨員周凱
[圖片說明]:利用封口小鏡觀察高爐封口狀況。
在西昌鋼釩煉鐵廠的3號高爐前,爐火正紅,鐵花飛濺……在這里,有一位與高爐為伴、以匠心守護鐵水奔流的爐前技師周凱。他以過硬的技術和創新的精神,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卓越追求,成為攀鋼釩2025年二季度“卓越之星”。
技術革新破難題
周凱自參加西昌鋼釩煉鐵廠爐前工作以來,始終致力于解決生產實際問題。他深知,爐前工作是高爐生產的“咽喉”,直接關系到高爐的穩定順行與成本控制。面對長期困擾釩鈦磁鐵礦冶煉的爐前耐材消耗大、鐵口維護難、開口成本高等行業難題,他潛心鉆研,大膽實踐,展現出非凡的學習能力。
周凱先后提煉出“澆注鐵口泥套”“高爐爐前降低鐵水帶渣”等一批公司級、廠級先進操作法。這些方法如同一個個精準的“手術方案”,有效攻克了鐵口泥套使用壽命短、開爐時間長等技術瓶頸,顯著提升了作業效率和安全可靠性。
此外,由周凱主持完成的“鐵口孔道在線修復技術研究”創新項目在2018年鞍鋼集團職工創新工作室創新項目成果評比中榮獲一等獎,他參與完成的“提高高爐主溝使用壽命”六西格瑪黑帶項目獲得2020年度西昌鋼釩二等獎,由他提出的“一種風口圈制作模具及風口堵塞”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認證。這些源自生產一線、凝結著智慧與汗水的先進方法,已成為高爐煉鐵寶貴的標準化作業典范。
降本增效顯擔當
作為一名黨員技術骨干,周凱身上始終有一股銳氣與擔當。面對爐前鉆透桿、炮泥等耐材消耗大的實際情況,他大膽向傳統生產模式發起挑戰。經過周密分析和反復試驗,他提出了顛覆以往“零間隔”出鐵觀念的新出鐵模式,成功將出鐵間隔時間延長10分鐘以上。通過嚴密監控鐵口打泥壓力與時間,確保適宜的鐵口深度,使每個班的出鐵次數由原來的7至8次降至現在的6次。這一變革性舉措,不僅使鉆透桿消耗降低30%以上,而且單季度創造經濟效益39.6萬元,實現了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雙提升,為公司降本增效作出了突出貢獻。
同時,在周凱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,今年二季度3號高爐生鐵產量達43.9萬噸,利用系數高達2.755,創下西昌鋼釩開爐以來的最佳成績。
薪火相傳譜新篇
近年來,周凱不僅在高爐上貢獻精湛技藝,還主動承擔起“師帶徒”的重任。通過“一帶一”精準培養和“手把手”實操教學,他建立了一整套“跟、看、練、悟”四步沉浸式傳習體系。
周凱帶徒弟,不僅傳授操作技能,更教導他們如何在烈焰奔騰的爐前保持冷靜,在突發狀況中果斷決策。他常說:“爐前功夫,七分在技,三分在心。”這份“心”,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嚴謹,是面對爐況波動時的那口“靜氣”。在周凱的悉心指導下,多名班組長快速成長起來,同時也為高爐培養出不少技術骨干,為3號高爐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的大幅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周凱用實踐詮釋了“薪火相傳”的深刻內涵,以自身為火種,點燃了更多青年技工的職業理想,讓煉鐵的爐火,映照出更多匠心傳承的光芒。(攀鋼日報特約記者 賴世懷 通訊員 余秀紅 文/圖)